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
不久前,在秘鲁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有一幕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在与习近平主席会见时,智利总统博里奇特地带来了他在圣地亚哥国际书展上看到的西班牙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并当面请习近平主席签名。
从这本热销书中,海外读者既能读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能感受到厚重的中国文化与深邃的中国智慧。
“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当前,我们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给我们提出的新考题比过去更复杂、更艰难,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交答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强大动能。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别开生面,亿万人民意气风发。
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行走在江苏常州市青果巷,历史感厚重的名人故居、古井码头,与充满现代感的商业区相得益彰。得益于智能的车、绿色的电、强大的芯的蓬勃发展,曾经的“中吴要辅、八邑名都”跻身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之城”。
常州正是东方古国的缩影。既传统又时尚,既有科技感也充满人文气息,既国际化也本土化……新时代的中国,鲜活多元,充满活力,令人向往。
当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中国人民的自信心似朝阳般喷薄而出,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箴言,激发“创新”突破的动能;“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准则,为“协调”发展提供依据;“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明根脉,擦亮“绿色”发展的底色;“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熔铸为“开放”合作的基因;“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智慧,为“共享”发展成果注入文化活水……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机融入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厚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文底色。
2024年1月,300多名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齐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就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研讨。
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要求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既夯实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等“硬实力”,也从历史和传统中汲取资源,筑牢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软实力”,金融强国建设才能稳步向前。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被冠以“中国”二字,在于其为中华文明所滋养,与中国实际相符合,最终为中国人民所选择。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自立阔步前行,我们就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
回首即将过去的2024年,有太多令人难忘的时刻,标注中华民族的文化气度、精神高度。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隆重举行,以国之名致敬功勋,英雄的精神、榜样的力量,直抵人心。
巴黎奥运赛场上,中国体育健儿奋勇拼搏、超越自我,创造境外参赛历史最佳成绩,更赛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
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就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新征程上,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使之转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我们定能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推动中华文明焕发新的荣光。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27日 05 版)
相关新闻:
明体达用,激活中华文化“一池春水”(人民观点)
体用贯通,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人民观点)
五个突出特性是指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系统研究了世界各国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最终对中华文明给予高度评价。 因为此前产生的所有文明中,历经两千年以上,即使遭遇王朝更迭依旧保持文明特征连贯性的只有中华文明。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在绝大多数的历史阶段都尊重了古圣先贤“志于道”的发展方向,采取了“一体之仁”的整体思维方式,坚持了“民胞物与”的道德观念。
这种宇宙观、思维方式、道德观念渗透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具体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外交等思想观念和制度设计中。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结果,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性及独特的民族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渊源。 读懂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特别要深刻理解中国历史文化中“志于道”的发展方向,这是理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连续性的关键。
“道”是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依据道而治理,可以超越特殊而达到普遍,这也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所包含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具有了文明价值,既有时代性,又有超越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早在《周易》中就有《革卦》与《鼎卦》,后世将其合二为一成为“革故鼎新”这一成语,表达除旧用新的意思,与因循守旧相对。 无论是《周易》中“天地革而四时成”,还是《诗经》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都旨在强调要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而非陈陈相因,故步自封。
自古以来,这种改革创新精神便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使得中华民族勇于打破旧世界,开辟新时代,迎来新征程。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这种统一性来自于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在这种一体观的影响下,父与子、夫与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长辈与晚辈,乃至朋友之间、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是和谐一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以这种一元和合的思维方式为指导,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始终保持着人与人、人与国家、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 只有“一体”才能“和”,因而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化解冲突、促进和平。
一元和合的思维方式是理解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关键。 而西方文化以二元对立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对立引发竞争,竞争升级是斗争,最终引发战争。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经济上通商往来、文化上交流互鉴等,都是在国家治理中必不可少的。 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提倡“和而不同”的治理境界。
中华文化是“志于道”的文化,同时怀抱着开放的态度,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
在文化不断融合中,中华文化与其它文化中合于“道”的部分相互吸纳融合,有悖于“道”的部分则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淘汰;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
“志于道”“合于道”的特点不仅使中华民族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始终保持高度自信,也避免中华文明被其他文明所反噬。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中国的历史经验是“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国虽大,好战必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些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使得中国始终追求和平的发展道路。
虽然“王霸之辩”始终是中国历史上争论的焦点,但梳理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可以发现,王天下所成就的功业可久可大,而霸天下的功业虽可大但不可久。 如今,王道天下与霸道殖民也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背后的原因。
正是在王天下超越霸天下理念的指引下,发展出了诸多超越: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以资本为中心、社会安定超越资本扩张、合作共赢超越零和博弈、和平超越对抗、追求长久超越追求一时,从而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对比。
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是蕴含实践指向的理论依托
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特质,更是要求。
只有切实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在文化发展实践中推进中华文明的特性彰显,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断推动文化繁荣。
二是要秉持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 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秉持开放包容,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是要坚持守正创新。 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坚持守正创新,就要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以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四是要站稳人民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当前,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就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声作为文化工作的价值取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不断深化中华文明的当代建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唯有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出路。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它坚持中国立场,自主发展、自力更生;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从历史中走来,向着未来走去,继承历史遗产,赓续千年文脉;它坚持人类立场,向全世界开放,与世界各国共赢,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前景勇毅前行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们要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的胆识、魄力和勇气,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我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在现代化进程中协调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我们注重同步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
我们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全人类作出积极贡献。
我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我们始终把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天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就必须怀着高度的什么守住根:怀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自觉。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
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 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谱写民族复兴新华章。
扩展资料: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导广大青年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1月27日,陆欣院长在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峨山校区大礼堂给全体同学做题为《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形势与政策讲座。
讲座以当前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现状切入,从历史悠久缔造中华文化,培根铸魂推动文化繁荣,笃定前行建设现代文明三个方面讲授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展现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让学生们充分认识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几千年来,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历尽磨难而薪火不辍,屡经世变而固本开新?根本就在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塑造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今天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就必须怀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自觉,守住根脉、传承发展,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增强前进动力。